• 尿崩症的种类及治疗区别

    2023-06-06
医生回答
连小兰
主任医师 三甲 免费咨询
北京协和医院 | 内分泌内科

尿崩症是一种由于垂体后叶功能障碍引起的尿液排泄异常疾病,主要表现为多尿,尿量增多,尿频,口渴等症状。

种类:

1.中枢性尿崩症

是因为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(ADH)不足或缺乏,导致肾小管不能浓缩尿液,进而出现多尿、多饮的症状。

2.肾性尿崩症

是因为肾小管对ADH不敏感,不能使血液中的水分再吸收回体内,引起尿量增多的症状。

治疗:

治疗尿崩症需要根据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
1.中枢性尿崩症的治疗

物质替代疗法:

首选的物质替代疗法药物为甲基纳组胺(DDAVP),通过给药补充垂体后叶功能障碍患者的缺失ADH,从而减少尿量、缩短夜间排尿间隔、减轻口渴和多饮等不适症状。

手术治疗:

手术治疗尿崩症的常用方法为科布-诺汀(Kob-Nobin)手术。该手术可以显著提升患者垂体后叶功能,控制尿崩症状。

2.肾性尿崩症的治疗

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:

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肾性尿崩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。通过提高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,减少尿量、改善多尿症状。

水分限制:

限制水分摄入,减少尿量以及控制口渴等不适症状。

总之,尿崩症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,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,通过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来达到控制尿崩症症状的目的。

温馨提示: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,如有医疗需求,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
如有意见建议或内容有误,请立即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