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科 > 溶血性黄疸

就诊科室:儿科,血液科

什么是溶血性黄疸?
溶血性黄疸是指由于溶血性疾病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、巩膜及黏膜发黄。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,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。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,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,超过肝细胞的摄取、结合与排泌的能力;另一方面,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、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,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,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,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。轻度黄疸;急性溶血或溶血危象时出现剧烈溶血反应,如寒战、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腰背酸痛、全身不适等,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(尿呈酱油色或茶色),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;慢性溶血可有面色苍白,肝脾肿大。首先清除病因、去除诱因,是针对溶血性疾病本身的治疗;其次对症治疗、褪黄治疗。若不去除病因,溶血未解除,去黄是困难的,且效果是暂时的。溶血性黄疸可能会损害肝、肾功能和神经系统,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。一般及时治疗,预后较好。